索 引 号: | 112201020138291682/2023-42682 |
分 类: | 建议提案答复(人大代表建议 委员提案 ) ; 其他 |
发文机关: | 南关区教育局 |
成文日期: | 2023年02月14日 |
标 题: | 对区十九届人大二次会议第94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
发文字号: | 无 |
发布日期: | 2023年02月23日 |
索引号: | 112201020138291682/2023-42682 | 分 类: | 建议提案答复(人大代表建议 委员提案 ) ; 其他 |
发文机关: | 南关区教育局 | 成文日期: | 2023年02月14日 |
标 题: | 对区十九届人大二次会议第94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 ||
发文字号: | 无 | 发布日期: | 2023年02月23日 |
代表建议的答复
赵XX代表:
您在区十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建设中小学劳动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议(第94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劳动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南关区教育局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工作,根据长春市教育局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要求,特面向全区制定下发《南关区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南府教发[2022]106号),构建并完善相关育人机制,具体工作如下。
一、科学建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依据《2022年吉林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小学每周设置1节劳动教育课,明确专兼职劳动教育任课教师,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同时每学年设立一次劳动教育周活动,撰写在学校劳动教育计划,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劳动,同时走向社会、企业、社区参加校外劳动锻炼。
二、有效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校劳动教育实践
将劳动课程纳入学校课程管理,明确劳动教育目标,根据中小学生特点设计学生劳动技能培养目标,将学校、社会、家庭劳动实践有机结合,有序开展。如南关区苗圃小学在校内开辟种植基地,为学生创设劳动实践的机会,附中新城学校结合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教育社会实践。
结合学生常规管理、“双减”课后服务,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为学生创设参与校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食堂劳作、教室环境美化、各类功能室清扫以及劳动实践岗位等,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劳动服务理念。
三、积极开展力所能及的家庭劳动
广泛宣传加强劳动教育的意义和措施,使广大家长深刻领会劳动实践在学生学习、生活和未来长远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引领家长自觉成为孩子家庭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形成育人合力;合理安排劳动作业,针对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明确家庭劳动内容,布置力所能及的家庭劳动作业,长春市第五十六中学,制定了各年段劳动任务单,长春市第一〇三中学校将劳动教育内容列入假期特色作业之中,通过家校群保持与家长的交流反馈,并表彰鼓励积极参加家庭劳动的学生。
四、创设劳动文化传承主阵地
积极营造“劳动光荣”的校园文化,多渠道表彰宣传劳动实践优秀典型,在学生中牢固树立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同等重要的理念。结合学校特色挖掘劳动教育素材,广泛开展以劳动实践为主题班会、劳模报告会、工匠进校园、手工作品制作、劳动技能表演等活动。如长春市第一〇三中学以“风车节”、“秋叶节”为载体开展主题劳动实践活动,附中新城学校利用素养拓展课,让学生开展美食、编结、串珠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劳动的同时学习、传承文化知识。利用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教育学生热爱家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积极践行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
五、大力推进校外劳动实践教育
(一)抓好公益劳动实践教育
各校积极联合社区、街道及各类公益场所,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校团组织的作用做好学生志愿服务的具体组织实施教育,引导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加强劳动,培育良好的社会公德。
(二)发挥劳动教育基地的积极作用
南关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学校承担这全区的劳动教育任务,定期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参加劳动,逐步提升学生劳动实践能力,近期劳动基地正在改造升级,未来将提供更完善的劳动教育服务。
(三)统筹各类社会优质资源,因地制宜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
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工厂、种养殖场等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使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组织动员相关力量、搭建活动平台,共同支持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性劳动、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
六、建立科学的劳动教育素养测评
将学生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评价内容,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结合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劳动实践中的表现,将具体劳动内容、过程和相关事实材料全面客观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并作为升学、评优、毕业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