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长春市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市生态环境局 >> 政府信息公开基础平台

索  引 号: 11220100013828413A/2024-11586
分  类: 行政许可和办事服务办理结果 ;  其他
发文机关: 长春市生态环境局
成文日期: 2024年07月16日
标      题: 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182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发文字号: 长环提〔2024〕3号
发布日期: 2024年08月26日
索引号: 11220100013828413A/2024-11586 分  类: 行政许可和办事服务办理结果 ;  其他
发文机关: 长春市生态环境局 成文日期: 2024年07月16日
标  题: 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182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发文字号: 长环提〔2024〕3号 发布日期: 2024年08月26日
 对市政协十四届次会议第182委员提案的答复

 长环20243

曹勇宏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积极申报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提案(第182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建议1:强化城市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

气候增暖、降雨波动增大,降水分布更加不均,发生的强降水可能性增加;平均风速减少,大风日数增多,日照减少,阴霾天气增多。气温的明显上升和降雨量年内分布增大,导致高温干旱更加突出,局地暴雨洪涝、对流性大风及冰雹、冻雨等极端气候事件时有发生。气候灾害给长春市带来的社会、经济以及人民声明财产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大。我们将从气候变化对城市运行和农业、生态资源、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地区流行性疾病等方面的影响加强预防和治理。

另外随着长春市城市化进程持续快速推进,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与自然灾害叠加,已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加剧了城市脆弱性,产生城市洪涝和高温热浪风险、导致城市运输系统中断、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引发居民健康问题等问题。气候风险显得尤为重要气候灾害频率增加、基础设施损害风险增大、气候变化导致能源消耗量加剧、气候变化导致城市生态空间比例下降、气候变化导致人群健康威胁增大等问题突出加强气候变化趋势及气象风险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二、建议2:制定气候适应城市规划和建设方案

2023年10月,长春市政府按照生态环境部、财政部等8部门印发《关于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的通知》要求,申报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申报材料(长春市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申报表)经省生态环境厅等省级部门审核同意,并推荐上报至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审定。2024年5月,生态环境财政部等8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的通知》明确长春市等39个(28个城市,11个区)市(区)入围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下步我市将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加强风险评估,完善方案。

三、建议3:强化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

(一)强化监测能力建设

台站基础设施投资2855万元。建立了功能较完备的气象预警、人工影响天气指挥、观测信息监控、装备仪器检修等业务平台。基本完成双阳、九台和绿园等气象台站基础设施综合改善建设,符合气象现代化建设标准的台站比率为88%。

(二)强化国土绿化建设

依托大黑山脉,重点推进净月潭、莲花山、新立城等城市森林以及机场路风景林带和环城绿化带建设,不断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开展侵占破坏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推动问题排查、整改。完成“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造林2.9万公顷。

(三)强化海绵城市建设

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和地下管廊建设,增强城市容纳雨水和排涝能力,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四)强化水安全保障建设

提高城市供水和抗风险能力,完成了“引松入榆”工程建设,引松花江水向榆树市区供水,年供水规模分别为年3685万立方米,实现榆树市城市供水主要水源由地表水替代地下水,达到双水源保障。对新立城、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联网互为备用水源,构建联网供水、联合调度、互为应急备用的城市供水应急保障体系。新建管线长度75公里,加压泵站5座。工程建成后,可保障特殊时期长春市城区500万人口60天基本生产生活用水需求规划。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五)强化农村水利建设

建设饮马河、松沐等10余个大中型灌区的69个工程项目,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54.74万公顷。

(六)强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

开展了饮马河、伊通河、新凯河等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通过防洪工程建设、污染源治理、生态修复等综合措施,改善河流水系生态环境。

(七)强化实行河湖生态补水

实施了吉林省雨洪资源综合利用河湖连通供水工程农安县波罗湖生态补水工程建设,通过松城灌区泵站引松花江水入波罗湖;石头口门水库、新立城水库分别向饮马河、伊通河生态补水实现常态化;实现了中部城市引水长春支线向八一水库、永春河补水工程建设;实施了长春市东南污水处理厂、北郊污水处理厂向南溪湿地、北湖湿地、伊通河补充生态用水。

(八)强化黑土地保护建设

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长春市粮食安全工作暨黑土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对黑土地保护工作的统一指导和统筹协调,组建长春市黑土地保护专家委员会,增强对黑土地保护的智力支撑。全市形成政府领导、上下联动、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推进体系。出台«关于落实‹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的实施意见»(长农联字〔2019〕17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健全完善黑土地保护的多部门合力保护机制和政策制度体系,为进一步开展好黑土地保护工作提供了行动依据。

(九)优化能源结构和能源基础设施

“十三五”期间全年发电量指标增长约15%。电网方面,城乡电网建设加快,网架结构更加合理,供电可靠性进一步增强;天然气管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风电、光伏、生物质能源等非化石能源发展较快,消费比重稳步提高,减污降碳协同治理能力增强,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

创建吉电氢能源产业项目、吉电创业总部基地项目、新能源汽车电池产业园、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园、光伏产业园、智慧能源产业园等新能源产业基地。

四、建议4:增加城市建设措施的有效性

(一)坚持系统推进,协同融合

加强顶层设计,坚持适应和减缓协同并进,加强全局谋划、系统布局、整体推进、分类施策,处理好发展和适应、整体和局部、长远和短期、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提高气候变化风险管控能力,推动适应气候变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

(二)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综合考虑我市区域气候变化特征趋势、自然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气候脆弱性程度等因素,采取差异化的适应策略,提高适应行动的针对性、适配性和有效性。

(三)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在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将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脆弱和区域确定为适应气候变化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明确阶段性适应气候变化目标和重点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时间表和路线图,有效提高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四)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有效发挥政府在适应气候变化中的引领作用,明确有关部门在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中的职责,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民适应气候变化的意识,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积极主动参与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建议5:提升城市水安全保障水平

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合暴雨洪涝气象灾害风险,加强排水设施建设。力争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4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及供水全过程监管,强化水质检测确保饮用水安全,强化水源地生态修复,提高植被覆盖率。

严格控制工业污水排放,强化对工业园区污染的专项整治,并实施排污口整治工作。提高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率、污水处理能力及出水水质标准。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立健全防洪排涝体系,推进防洪堤建设和管理,开展河道治理、河渠排水排污治理和积水易涝点治理。

加强韧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建设气候适应型机场、气候适应型铁路、气候适应型公路为重点,提高交通设施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力争到2025年,完成气候变化对交通设施运行的影响和风险评估,制定不同气候灾害情景下的应急预案。

衷心感谢您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我局将根据您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加强统筹调度,狠抓督办落实,助推长春市实现“双碳”目标。

长春市生态环境局    

                            2024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