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市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榆树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政府信息公开基础平台

索  引 号: 112201820138914551/2006-02315
分  类: 统计;综合政务(其他) ; 其他
发文机关: 榆树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06年04月15日
标      题: 榆树市二00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06年04月15日
索  引 号: 112201820138914551/2006-02315 分  类: 统计;综合政务(其他) ; 其他
发文机关: 榆树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06年04月15日
标      题: 榆树市二00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06年04月15日

  榆树市二00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变“快走”为“快跑”为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构建和谐榆树为载体,以提高经济质量和扩张经济总量为重点,以中等生态食品经济城建设和小康建设为目标,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农业兴市、民营富市、开放活市、强城带市”战略,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综  合
  2005年,我市生产总值实现1114785万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0910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同比增长4.6% ;第二产业增加值190311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同比增长20.5%;第三产业增加值503546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同比增长16% 。“十五”期间,我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9%,高于“九五”期间年均增速3.8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 年的46.6 :22 :31.4调整到31.18:16.45:52.37,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15.4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了5.5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20.97个百分点。
  农 业
  全市认真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继续实施“一免三补”政策。2005年,减免农业税1.3亿元,向农户发放“粮食直补”资金1.6亿元,比上年增加0.27亿元,良种补贴1287万元,农机装备补贴100万元,三大技术补贴109万元。全年农业生产投入8亿元,比去年增加5000万元,增长16%。全年落实订单面积37922公顷,比上年增长12%。2005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2346800吨,比上年增长0.9%,我市也获得了 “全国十大粮食生产标兵”的荣誉称号。农业总产值实现694414万元,比上年增长8.3%,增加值实现420910万元,比上年不变价增长4.6%,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210元,比上年增长7.95%,真正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牧业主导产业地位日渐突出,产业化进程加快,“粮变肉”工程和“粮转牧”工程全面实施。2005年,新建牧业小区34个,使我市牧业小区达到139个,规模饲养户达到3.4万户。依托我市四海肉业有限公司、绿邦、大北农肉业有限公司、弓棚镇生猪交易市场和从事生猪贩运的经济人的带动作用,加快了我市生猪产业的发展,依托皓月集团、完达山乳业集团、德大公司等外埠龙头加工企业,加快了肉牛、奶牛、肉鸡等产业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实施“黄改奶”工程。2005年,全市牧业产值实现297412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2.8%。
工业和建筑业
  2005年,我市深入实施企业退出国有政策,企业改制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工业企业效益明显好转,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工业企业户数发展到5781 户,比上年增长7%,全口径工业总产值实现475587万元,比上年增长18.8% ,增加值实现134568万元,比上年增长9.8% ,产品销售收入实现456507万元,比上年增长 23.5% ,利润总额实现21660万元,比上年增长20.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 32户,总产值实现121302万元,比上年增长 28.99% ,增加值实现39974万元,同比增长18.3%,产品销售收入实现109660万元,同比增长21.6%,利税总额实现6733 万元,比上年增长73.6%。
  “十五”期间,全市工业总产值累计实现1874020万元,年均增长7.6%,增加值累计实现595674万元,年均增长2.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累计实现414943万元,年均增长18.9%,增加值累计实现142863万元,年均增长16.8%。
  2005年,建筑业发展速度加快。全市建筑业增加值实现87500万元,比上年增长35.4% 。全年建筑施工面积39.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 21万平方米,商品房屋销售面积14万平方米。
  民营经济
  在 “全民创业”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鼓励下,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并壮大起来。 2005年,全市民营户数发展到 45531户,比上年增长0.9%,从业人员达到179942人,民营经济总产值实现1158020万元,比上年增长0.3%,利润总额实现59714万元,比上年增长0.04%,实交税金10219万元,比上年增长0.19%,民营经济增加值实现463208万元,比上年增长21.8%。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21.2%上升到2005年的34.3%。年均提高10.1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  
  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投资拉动战略,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2005年,全市共引进内资11.76亿元,比上年增长54.7%,超额完成计划23.8个百分点,引进外资20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6%,超额完成计划11.1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25亿元,比上年增长 52.8% 。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194683万元,比上年增长 87.9%。“十五”期间,全市固定资产累计完成802628万元,年均增长19.8%。
  交通运输及邮电业
  交通运输环境得到改善,道路运输承载能力显著增强。科铁线榆树段改扩建工程竣工通车,与榆陶、黑大公路构成了“两横一纵”、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主骨架。改扩建农村公路911公里, 361个村实现“村村通”,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93%。榆山铁路被列为全省“十一五”重点铁路工程项目。
  2005年,邮电业务总量达到 20720万元,比上年增长12.3% ,本地电话用户总数达到 154760户,同比增长16%。其中:农村电话用户总数达到 116000 户,其中:住宅用户115000户;市内电话用户达到38760户,其中:住宅电话用户达到35620户。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500000 户,互联网拨号上网用户7000户。
  国内贸易
  在国家积极消费政策的引导下,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和消费观念转变,消费水平不断提升。200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300011万元,比上年增长34.6%,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277090万元,同比增长36.6%。
  财政、金融、保险业
  2005年,我市继续实施减免农业税政策,在财政、税务管理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多方挖掘税源,全口径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口径财政收入94359万元(含一次性专项资金),比上年增长 25.3% ,地方级财政收入11587万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2005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436775万元,比上年增长20.9% ,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54235万元,比上年增长 12.2% ;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16391万元,比上年负 0.7% 。
  2005年,社会商业保险业健康发展。全市保费收入18802万元,已决理赔支出11140万元。
  科学技术和教育
  2005年,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落实“科教兴市”战略,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以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58%,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5%。积极组织实施国家“863”计划—农业智能系统研究与应用项目,“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顺利通过国家和省、市验收,“榆树市星火计划网”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政策、信息服务,依托博士工作站和专家工作站,利用“四下乡”进行科技培训和推广,全年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1500多期,农业专家巡回报告50余场次,培训农民达30万人次。全市农业技术学会组织发展到240多个,其中市级1个,会员发展到8300多人。我市被国家确定为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核心试验区和示范区,建成18个示范区和6个农业星火科技专家大院。
  坚持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深化农村办学模式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进一步规范了中小学收费行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推行了“一费制”收费办法,杜绝了乱收费现象的发生。突出抓好对口升学、联合办学和实用人才培养,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及幼儿园601所,5352个教学班。其中:高、初中学校共 60 所,民办中学 2 所,小学 383所,幼儿园152 所;全市现有教职工12406人,其中:专任教师10426人;全市现有在校学生174406人。2005年,全市投入校舍改造资金4255万元,解除危房面积20606平方米,新建、翻建校舍38913平方米,维修校舍81669平方米。积极开展“扶困助学”对接活动,严格执行“两免一补”政策,使全市15805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体育事业欣欣繁荣,蒸蒸日上。我市成功承办了“榆树杯”吉林省第二届二人转·戏剧小品艺术节,开创了我市承办全省大型艺术赛事的先河。重现“种榆书院”风采,提高了城市文化品位。积极组织送文化下乡活动20余次,下乡演出100余次。新建了“三铁一器”配套齐全的文物保护库房。图书馆藏书达89100册,读者达6000余人。全市体育协会发展到14个,乡镇老年体协发展到30个,体育人口达到54万人。五年来,共获得各类比赛金牌22块、银牌21块、铜牌18块,累计向上级体育院校输送优秀运动员16名。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市总工会组织的和群众自己组织的足球赛、排球赛、篮球球赛等各种体育活动交相辉映,有声有色。
  广播、电影、电视服务业健康发展,功能进一步增强,为构建和谐榆树充分发挥了主流媒体作用。全市有线电视节目增加到42套,用户增加到 6.9万户。深入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切实维护职工职业安全卫生权益, 与国家“安康杯”竞赛网成功对接。
  医疗卫生保健工作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加快了“百万农民健康工程”的实施进程,完善了市、乡、村三级预防保健网,加大了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力度,建立农民家庭健康档案,不定期对农民进行检查,把医疗卫生服务送到农民家中。对特困户、五保户、军烈属发放医疗卫生服务“优惠卡”,减免患者10%的住院医疗费用。“全球基金结核病控制项目启动”。疾病控制中心综合楼竣工,3000平方米的传染病区大楼投入使用。
  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督、工商行政、卫生防疫、酒类管理等部门深入、持久开展对医药、食品卫生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和治理力度,在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同时,有力地维护了我市企业名牌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人口和人民生活
  2005年末,全市总人口达到 1256330人,比上年增长2.25% 。其中,农业人口 1067224人,比上年增长2.06% ;非农业人口 189106 人,比上年增长 3.3% 。全市年内出生人口8420,出生率 6.7‰;年内死亡人口4888人,死亡率3.9‰;人口自然增长率 2.8 ‰。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继续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00元,比上年增长11.3%;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9961元,比上年增长22.4%;农民人均纯收入4210元,比上年增长7.9%。
  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1.5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4.65平方米。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
  市委、市政府把开发用工岗位、增加就业总量作为重点工作和优先发展目标。我市被国家列为吉林省唯一的首批星火职业技能远程培训项目实施单位。2005年,全市共开发各类用工岗位5588个,新增就业人数4765人,其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351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通过“短、平、快”的培训方式,培训下岗失业人员2800人,培训后就业2100人,再就业率达到75%。培训农村劳动力31569人,劳务输出292625人,劳务输出收入10.8亿元。
  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政府全年社会保障补助支出达10667万元。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38193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58013人,参加失业保险34762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38800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694845人,占全市农村总人口的66.1%。
  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环境质量明显提高。2005年,我市被批准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单位。“蓝天工程”收到实效。市区巷路改造不断延伸,供水、供热、排污管网进一步得到改造,全方位实施城市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彩化工程,“街亮楼美”的新榆树已经基本显现。
  2005年,全市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19600万元,其中:用于环境保护投入达8500万元。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上,《环境影响评价法》得到认真贯彻落实,做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的协调发展。集中治理整顿了水、气、声、渣等各类污染源。餐饮业、洗浴业采取更换锅炉、使用型煤等措施,使市区烟尘排放量年削减量达100多吨。投资80万元建立的大气自动监测站已经在我市正式投入运行,为我市大气环境治理和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我市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级达到210天,符合国家二级标准。自然保护区4个,自然保护区面积42709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