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市政府办公厅 >> 政府信息公开基础平台

索  引 号: 11220100013828800N/2004-01642
分  类: 电子政务;综合政务(其他) ; 通知
发文机关: 长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成文日期: 2004年07月26日
标      题: 长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长春市政府系统2004—2005年电子政务工作计划的通知
发文字号: 长府办发〔2004〕36号
发布日期: 2004年07月26日
索  引 号: 11220100013828800N/2004-01642 分  类: 电子政务;综合政务(其他) ; 通知
发文机关: 长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成文日期: 2004年07月26日
标      题: 长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长春市政府系统2004—2005年电子政务工作计划的通知
发文字号: 长府办发〔2004〕36号 发布日期: 2004年07月26日

长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长春市政府系统2004—2005年电子政务工作计划的通知

长府办发〔2004〕3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

  现将《长春市政府系统2004—2005年电子政务工作计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长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〇四年七月二十六日

长春市政府系统2004—2005年电子政务工作计划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加快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是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迫切要求。在政府机关转变管理职能,转变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推进政务公开,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进程中,电子政务建设已成为重要环节。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和市政府各部门、单位要把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一件大事,充分认识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地从思想观念、管理方式等方面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要求,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积极利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加快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建设的步伐。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国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2001—2005年规划纲要》(国办发[2001]25号)明确要求用3—5年时间建设以“三网一库”为基本框架的我国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枢纽框架。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2]17号)精神,按照《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规划(2001—2005)的通知》(吉政发[2002]3号)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政府系统互联网综合门户网站2003—2005年建设规划的通知》(吉政办发[2003]24号)要求,市政府办公厅组织力量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并邀请专家进行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我市电子政务工作的实际,编制了《长春市政府系统2004—2005年电子政务工作计划》,以此统一指导和协调全市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工作。

  一、我市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建设现状

  我市电子政务建设起步于1995年,大体经历办公自动化、政府上网工程、全面实施电子政务3个阶段,基本实现了由单机、单系统开发应用到建设局域网、城域网、开发应用综合办公业务系统的转变。近年来,按照国家和省政府推行电子政务的有关精神和统一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电子政务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网络系统建设形成了一定规模。建设了以长春市信息中心为核心节点,联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法院、市检察院、市纪检委、长春军分区、市政务中心大厅、60个政府部门和市直单位、10个县(市)区、5个开发区的布局完整、宽带高速的长春市电子政务基础网络系统,并实现了与省政府的互联。

  (二)政府专网日臻完善。经过几年建设和运行,专网在上联国务院办公厅、吉林省政府办公厅,下联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保证政务信息安全保密传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政府公众网站建设健康发展。长春信息港和“中国·长春”网站内容丰富,紧紧围绕政府行政运行,突出政府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在宣传长春、政务公开、招商引资、便民服务等方面,较好地发挥着长春沟通世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市长公开电话12345网站实现了市长公开电话同市民、社区、网络和媒体的同平台互动;大部分县(市)区政府、开发区、政府部门和单位建设了自己的公众网站。

  (四)基于内网平台开发了核心政务系统等应用系统。公文处理系统、国民经济地理信息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和长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政务信息资源内网等政务信息网站,融入了数据分析、知识管理等辅助领导决策功能。多数部门建立了适合自身业务需求的应用系统,初步实现部门内部电子公文网上传输、业务审批等网上运行。

  虽然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电子政务应用还不够广泛,程度还不够深,需求和应用有待磨合;电子政务工作的体制、机制、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电子政务管理规范相对滞后;部分单位专业信息技术人才短缺,电子政务建设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二、基本原则

  全市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建设应遵循“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统一规划、协同建设,资源共享、安全保密”的基本原则。

  (一)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努力发掘机关办公业务、领导决策服务、企业和公众对电子政务的需求,注重实用、实效。

  (二)统一规划,协同建设。全市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建设要按照国办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市政府办公厅统一规划指导下,由各县(市)、区政府和政府各部门、各单位遵照统一规范和标准,协同建设,共同发展,坚决制止重复建设,防止应用项目的低水平重复开发。

  (三)资源共享,安全保密。从打破条块分割、信息封锁入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统一的应用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信息共享。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安全保密法规,建设好安全保密系统。要进一步加强应用过程中的制度建设和系统管理,确保国家信息安全。

  三、目标和任务

  我市政府系统在2005年底前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三网一库”为基本架构,建立长春市政府系统电子政务枢纽,即: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以及市政府部门和单位机关内部的办公业务网(简称内网);市政府办公厅联结国务院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各县(市)区政府和开发区的办公业务资源网(简称专网);以长春信息港为依托的市政府公众信息网(简称外网);全市政府系统共建共享的电子信息资源库体系。同时,大力推进和普及网络应用,促进网络融合,提高全市政府机关现代化办公的整体水平,在政府办公信息资源数字化、部门间协同办公网络化和网上为民服务等方面,初步实现“电子政务”。

  (一)实现全市政府系统网络互联互通。

  依托长春信息港网络平台,建成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政府政务信息网络平台。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网络联通方式,在2004年底以前,各县(市)区、市政府各部门和各市直单位都要通过长春信息港政务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二)逐步启动核心政务系统。

  先行启动通用公文处理系统,利用长春信息港网络平台做好该系统的推广工作。在2004年底以前,以市政府办公厅为核心,完成与部分县(市)区、开发区和政府部门的试运行工作。2005年底前,实现公文收发、传递、办理、归档等的网上运行。

  完善和健全核心政务系统中的秘书管理系统、议案办理系统、政务督查系统、应急指挥系统、非密远程办公系统,做好需求论证,2005年底前,完成部分应用系统的试点工作。

  (三)启动政务大厅网上审批试点工作。

  抓紧构筑政务中心局域网络环境,建设政务大厅网上审批平台。2004年底以前,要建设好政务大厅中心机房,完成政务中心外网、内网的布设工作,并逐步启动工商、国土、规划、建设等部门的部分业务网上审批试点工作。

  2005年底前,以单项审批业务为线索,开展跨部门联网审批试点工作,认真总结经验,改革审批程序,探索实现途径,逐步实现“一个窗口办理”。

  (四)在“一港三网"基本构架下建设政府门户网站。

  以长春信息港为门户网站,整合现有的外网网络资源。按照全面建设政务网、新闻网、招商网的工作思路,对长春信息港进行改版,合理划分各个专业板块,按需设置专题和栏目。2004年底前,将长春信息港、中国·长春网站、市长公开电话12345网站、市政府决策咨询委网站、政务大厅网站及各部门的专业网站的政务信息整合到新版长春信息港的政务网上。改版后的长春信息港政务网将按照《2004年全市政务公开工作实施意见》的要求,全面、及时、准确地公开有关信息,成为政务公开的权威媒体。建立并完善政务网信息采集、发布及评议考核机制,实行由市政府办公厅牵头,有市政府各部门和单位参加的政务网共建共享工作体系,规范管理,加强监督检查,促进政府网站健康发展。

  2004年底以前,有条件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和市政府部门、单位要在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公众网站并统一链接到长春信息港,为公众提供政府公告、政务查询、办事程序、办事指南、投诉受理等服务,促进“阳光政务”和软环境建设。

  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积极探索网上审批,按照《行政许可法》和电子政务建设的要求,理顺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2005年底以前,实现部分单位的单项审批项目网上受理和互动。

  (五)加快网上视频会议系统建设。

  加快网上视频会议系统建设步伐,2004年底前,要按照《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全省政府系统网上视频会议系统的通知》(吉政办发[2003]72号)要求,充分利用长春信息港的网络平台和网络设备,在原有317会议室和市广电局会议室基础上,装配市政府617会议室,形成以市政府317会议室和617会议室互为主会场、市广电局会议室为市本级分会场,各县(市)和双阳区为基层分会场的视频会议网络体系,积极推行电视电话会议,推动会议形式改革。

  (六)建设好政务信息资源内网网站。

  在现有长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政务信息资源内网网站的基础上进行二期工程建设,增设栏目,健全和畅通信息采集、审核和发布渠道。并结合电子信息资源库、市政府档案管理系统及市政府系统多媒体资料库的建设,将该网更名为“长春市人民政府政务信息资源内网”,促进并实现全市政府系统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除各县(市)、区政府和开发区外,市政府部门和单位不再建设内网网站。2005年开始,市政府部门和单位要陆续通过该网向市政府领导报送政务信息,逐步取消纸质简报和非正式公文类文稿,将政务信息资源内网网站初步建成“三网一库”中“一库”的重要查阅媒体,政务网网站的主要信息渠道,支持和辅助市政府领导决策的信息载体。

  (七)加强安全体系建设。

  结合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的升级改造,采取网络安全隔离、信道加密等信息安全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和措施,提高电子政务网络系统的保护和防范能力,确保电子政务信息的安全保密。

  完善政府门户网站安全体系建设。市政府各部门、单位和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网站要加大安全措施,特别要加强独立建设的网站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范能力,确保网络信息安全。

  加强政府机关内部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要高度重视内部网络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增强信息安全意识,加强领导,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落实责任。要采用必要的技术手段和措施,提高网络与信息系统的防护水平,确保网络信息安全。

  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制度建设,从严格操作规程入手,建立由市政府办公厅牵头,市政府保密办和信息产业局配合,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和单位参加的安全保密管理的包保责任体么

  (八)加强对电子政务工作的指导督查。

  及时传达国家和省有关电子政务工作的要求,定期召开电子政务工作经验交流会,下发电子政务工作任务指导书,不定期对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和单位进行电子政务建设督查,对电子政务工作做的好的单位进行表彰奖励,对电子政务工作做的差的单位通报批评,切实把电子政务工作落到实处。长春信息港和市政府电子政务技术保障队伍要做好技术支撑,为推进我市电子政务工作搞好服务。同时要加强制度建设,使我市电子政务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2004年底以前,要开展一次全市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等综合情况普查活动。

  (九)做好培训工作。

  由市政府办公厅牵头,市人事局和信息产业局配合,依托培训基地,组织好公务员电子政务应用技能培训。培训工作要分3个层次进行,即:对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和各单位电子政务建设负责人进行培训,提高其对电子政务的建设、管理和应用能力;定期开展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信息技术水平的培训;选择一个适当时机,为市级领导和中层领导开办一次有关电子政务应用方面的讲座。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理顺管理体制。

  在市政府办公厅成立电子政务处室。加强对全市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建设工作的组织规划、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建设任务落到实处。各县(市)、区政府要原则上由办公室负责电子政务工作。市政府各部门和单位要有专人负责电子政务工作。

  (二)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队伍建设。

  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要求,市政府办公厅要有自己的电子政务技术保障和服务队伍;不具备条件的政府部门,可以协调有关事业单位,实行外包,组织符合条件的技术人员,在办公厅的领导和管理下开展有关工作;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也要参照此要求,切实加强技术力量。要通过培训、交流、引进等多种方式,加强电子政务技术人才的培养。

  (三)确保建设资金落实到位。

  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资金密集型工程。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和各单位要重视建设资金的投入,特别是后续资金的投入,保证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的顺利进行。

  (四)建立安全保密体系。

  信息与网络的安全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要从技术、管理和组织等方面构建全方位的信息网络安全体系,确保国家秘密安全。要执行国家的有关安全保密法规,遵循国家的技术标准、要求和管理规范,采用国家有关部门认可的安全保密产品。要强化重点部门和区域安全防范机制,制定信息网络安全保密管理制度,落实相关责任制,加强对涉密系统建设和运行的安全保密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