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数学核心素养 助力幼小科学衔接——长春经开区北海大园区幼小衔接
联合教研活动
为构建幼儿园和小学双向衔接机制,解决幼儿园在数学领域内“过度”衔接,转变教师“知识为本”“升学为重”的错误教育观念,实现幼小阶段科学有效的过渡。经开区教师进修学校以“聚焦数学核心素养 助力幼小科学衔接”为主题,继续开展幼儿园教师走进小学系列联合教研活动。
活动第二站来到了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北海小学,北海大园区成员园教师积极踊跃参加,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教师进修学校学前部、小教部、北海小学相关教学领导及数学学科教师共计30余人参与活动。
教学活动 互学共长
北海小学教师石蕾带来的是一年级数学课《古人计数》。史老师以“古人计数”的故事导入,通过摆小棒、数小棒、捆小棒、拨计数器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从直观模型至数学模型的抽象过程。整节课以“古人如何计数”为主线,环节层层递进,将教学内容清晰有趣地串联起来,课堂中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亲手操作中培养了数感,在分享中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并学会用数学眼光来看待问题。
一年级数学课《古人计数》
第二节数学课《小明的一天》由北海小学新教师王惠凝执教。王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况下建构新知。在这节课上,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观察、操作、探索,通过“师说生拨”、同桌互拨钟表的练习,学生在手脑并用中实现了知识体系和数学思维的进阶。
一年级数学课《小明的一天》
大园区教师课堂观摩
焦点对话 共研共寻
在分享交流环节,两位授课老师简要阐述了研讨课设计意图,重点抛出一年级学生在入学适应期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学生的已有知识体系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新知缺乏探索欲望,原因是在幼儿园已经接触过,学生在似懂非懂间徘徊,导致了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双方教师结合课例与教育教学实践,反思自身的教育行为。在教研员的带领下,在《2023年长春市小学数学入学适应教育课程》中寻找到双学段的数学课程目标的递进性,对数学活动的“生活化”“游戏化”原则达成了共识。
双学段教师现场互动
教师进修学校学前部教研员冯鹤认为,幼儿园教师要了解学前阶段数学领域的核心经验并内化于心,要把数学领域的经验与孩子的生活联系起来,将经验通过活动的设计转化为有意义的一日生活。
教师进修学校学前部教研员冯鹤发言
教师进修学校学前部主任卢佳蔚指出,幼儿园教师要明确“界线”意识,做好学前阶段教育者该做的事,切忌“本末倒置”;增强“准备”意识,即“知识准备”向“能力准备”的转变,“突击准备”向“全程准备”的转变;坚定“回归”意识,立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不夸大、炒作幼小之间的差异,引导家庭、社会正确看待幼小衔接,相信儿童的适应能力。
教师进修学校学前部主任卢佳蔚发言
教师进修学校小教部主任赵丽强调衔接要轻“知识”,重“能力”,鼓励教师要关注孩子的倾听与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规则意识的培养,着眼于孩子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数学学科课程标准》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目标具有较高的对应性,双学段教师要注重目标的衔接,为缩小幼小课程差距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师进修学校小教部主任赵丽发言
会后教师参观北海小学校园
本次联合教研活动采取研训结合的方式,借助真现场、真体验,解决衔接中的真问题,为幼儿园和小学的双向衔接架起了交流的桥梁,通过观摩与研讨凝聚共识、优化策略、助推发展,共赴美好。在今后的幼小衔接工作中,长春经开区将以此次活动为新的起点,聚焦儿童发展,继续强化幼小协同合作,精准发力、双向发力、科学发力,帮助孩子迈好关键的一步,让每一个孩子都绽放生命的精彩。